close

楚盼問:


午後的「後」字,常常看到有很多人也書「后」字;有回還見到電視上的古裝劇,連太「后」也寫作太「後」。甚感迷惑,究竟此二字互通呢?還是有哪一字久為我誤用而不自知,請教。


答曰:


簡化字既非一定出於新造而晚出(如『泪』、『邓』字),便往往循六書中的「假借」途徑,借用一個原先已經存在、但是另有別義的字。「假借」本來就是如此:不問字義,但以同聲之故借之。「后」是個標準的例子。原先,「后」就是君王、君王之正妻、諸侯、大地、主掌之意。同時,這個字還有另一個讀音,就是「ㄒㄧㄤ\」,通「缿」,缿橐,就是項橐,春秋時代的人名──據說此人七歲就當了孔夫子的老師。


回頭說「后」。在此字通行之後,不必等到簡體字風行,人們就將「時間或位置在後」的意思也用這個字表達。所以《儀禮‧聘禮》:「君還而后退。」鄭玄注:「而后,猶然後也。」這已經是周秦間事了。


至於太后之后,能否寫成前後之後?我是不會這樣寫的。


這個現象應該跟另外兩個字的情形很像。大陸這幾十年來推行簡體字,一開始便將模範的「範」以簡筆寫成「范」。之後許多年過去,他們也要出版百家姓這一類的書,於是將姓范的「范」也「轉簡為繁」,印成了「範」;此外,裡外的「裡」,可寫作「裏」,但近世以來推行簡體字之後,大部分中國人都寫成「里」。這也就算了,可是我用的word系統有自動檢查訂正的功能,每每將我所寫的「十里青山」「千里途」硬改成「十裏青山」「千裏途」。電視字幕上的「太後」,恐怕也是「轉簡為繁」而未曾細察的結果。在我這一代人看來,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錯字了。到了下幾代,也許人們會視之為「可通用」罷。我不服氣也沒有用。


某一代人生死捍衛的價值到了另一代人那裡,往往連個蹦子兒都不費,此其類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