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詩譚〉──陽關曲的作法       撰文/張夢機


 


蘇軾有〈陽關曲〉三首:濟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龍山馬足輕。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答李公擇)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作)


受降城下紫髯郎,戲馬臺南古戰場。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鄉。(贈張繼愿)


這三首詩並載於施注蘇詩卷十三與東坡樂府卷一,不過詞集中三首分見,詩集中則併三首為一題,編次也與詞集稍異,題下王注曰:「三詩各自說事,意皆可以陽關之聲歌之,乃聚為一處,標其題曰『陽關三絕』云。」這三首詩既能以陽關歌之,自然對聲律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下面是以王維渭城之作加以比較: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在唐朝屬於樂府絕。按樂府絕以入樂為主,屬歌行體的絕句。可見〈陽關曲〉在唐宋實是合樂可歌的,至於在聲調上的特徵有四:


一.        全詩格律必須用平起入韻的折腰體。所謂「平起」,是以句中的第二個字須用平聲為準;而所謂「折腰體」,則是指詩中第二、三句本來應該「黏」卻反而用「對」,與尋常調譜所示者不同。像是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王維的〈送沈子歸江東〉,皆同此類。


二.        次句的第五字必用上聲。如前揭王維的這一首中的「柳」字即是上聲。


三.        第三句的五六七字必用入平上。如王詩的「一杯酒」三字即作此調。


四.        末句最後三字須用平仄平。如王詩的「無故人」三字即作此調。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再讀一次蘇軾的詩,便可以看出:這三首〈陽關曲〉皆以折腰體為之,四句的聲調,都是:第一句平起,第二句仄起,第三句不黏反對、所以變成與尋常調譜不同的平起,第四句又是仄起。而三首次句第五字的「馬」、「轉」、「古」都是上聲字。又,三首詩第三句腹節以下的三字「霅溪女」、「不常好」、「契丹首」,用的都是「入平上」的聲調。又,三首詩末句的最後三字「腸斷聲」、「何處看」、「歸故鄉」也都作「平仄平」,無一例外。


陽關之聲究竟如何?今無可考,但就此三詩繹之,與王維渭城之作,若合符節。當然,這三首詩可能都是以王維之詩而作的,但蘇軾「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但是這三首卻為了詩作能夠入腔合歌,居然肯在聲調上探究入微,也真難為他了。李清照在《易安居士事輯》中,曾批評坡公所為小歌詞,往往不協因律,看來這話有商榷的餘地。


 


〈郊居〉              張夢機


寫經端合寫黃庭,釋學空觀悔有形。


林坰花築屋廬好,詩卷平收山色青。


〈秋夕〉              張夢機


秋風八月桂香濃,樓舍窗虛冷未縫。


初更燈下一甌茗,弔月猶聞清夜蛩。


〈薄晚〉              張夢機


缽中火鶴妒丹霞,群岫飛來晚更嘉。


與詩誓海勿相負,扢雅吟風心不邪。



 


 


〈聞唄〉               張大春


已灰心影賸零丁,一繫枯禪冷淡聽。


寺蕭月掩逐風杳,盡拂行人長短亭。


〈招飲〉               張大春


一江湖遠幾時逢,寂寂蓬山九萬重。


離情莫向醁醅老,野席呼浮三百鍾。


〈落花〉               張大春


     雨催風漸到塘斜,留客藏山幾日嗟。


     夜來偶覺滴聲靜,猶隔寒衾聽落花。


 


 讀者君貼文:



    好盡下雨都是上聲。
    作月甲出都是入聲。
    不過,古曲音律既亡,後人何必自縛。


何華先生貼文:


以下漁洋詩話:
    東坡濟南詩云:「濟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龍山馬足輕。使君莫忘霅溪女,時作陽關腸斷聲。


亦小秦王調也,注蘇者,誤以為孟嘉落帽之龍山,不思佊在姑孰,與濟南何涉,注家之可笑如此。」


「行」到龍山、「時」作陽關,兩字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