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得幾個字〉


                                    


已經過了橘子結實的季節,再想要聞到新撥綠橙皮的刺鼻香味,還得等上好幾個月。孩子無意間的一個玩笑,讓我怔怔地憶起那香味,好半天回不過神來。那是因為張容在應用「入局」這個字的時候,說的是:「張宜!我要設計一個橘子讓你進來倒大楣。」


「橘子那麼小,我怎麼進得去呀?你真笨!」張宜笑著跑開了。


我儘可能擺脫了對橘子香甜滋味的懷念,在一旁插嘴了:「是有人能跑進橘子裡去的故事,你們都過來。」


那是唐代牛僧孺所寫的《玄怪錄》裡的一篇〈巴邛人〉。這個巴邛地方的人,不以姓名傳世,我們祇知道他的家裡有一片橘園。一年秋霜之後,橘樹結滿了果實,大多形體如常。箇中卻有兩隻大橘子,每一個約有容積三斗的甕那麼大。巴邛人十分好奇,便叫人上樹摘下來。


說也奇怪,那麼大個兒的橘子,居然和一般的果實差不多輕重。剖開之後,每橘之中出現了倆老頭兒,鬢眉皤然,肌體紅潤,四個人兩兩對坐,正在下象戲呢。老頭兒們身長祇有一尺多,對弈之際談笑自若,橘子剖開之後,一點兒也不顯害怕,依舊相與決賭。


賭完了,一個老頭兒跟戰敗的對手說:「這一局,你輸給我海上龍王第七女髲髮十兩,智瓊額黃十二枝,紫絹帔一副,絳臺山霞寶散二庾,瀛洲玉塵九斛,阿母療髓凝酒四鍾,阿母女態盈娘子躋虛龍縞襪八緉,後日到王先生青城草堂還我。」


另一個老頭兒接著說:「王先生答應要來,竟等不到──說起這橘中之樂,還真不亞於商山呢!可惜不能夠深根固蒂,被個蠢東西給摘下來了。」


又一個老頭兒說:「我餓了!來吃點兒龍根脯罷?。』隨即從袖子裡抽出一枝草根,方圓約可寸許,形狀宛轉,像一條比例勻稱、具體而微的小龍。這老頭兒說時還真掏出一把刀子來,一刀一刀削著那龍草吃,而「龍根脯」隨削隨長,也不見消損。吃完之後,老頭兒忽然噴了一口水,把那「龍根脯」噀成一條巨龍,四個人便一起騎乘而上,但見腳下的白雲泄泄而起。須臾之間,風雨晦冥,轉瞬即不知所在。巴邛這個地方的人都說:「這事兒傳了幾百年,可能原先發生於南北朝末期的陳、隋之間,但不知真確的時代而已。」


故事裡始終沒能出現的王先生之所以姓王是有趣的。「王」字不消說是統治者的代表。這是為什麼其中一個老頭兒會感嘆:「橘中之樂,不減商山」的緣故。


「商山四皓」是一個常見的典故。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四位秦博士,原來都是那個好侮慢讀書人的劉邦所不能羅致的名賢,長年隱居在商山之中。卻因為張良的建言,由呂后「卑辭厚禮」的徵聘,成為保護太子劉盈的羽翼之師。這是漢初政局初獲穩定的一個關鍵。


但是《玄怪錄‧巴邛人》的故事卻用兩顆大橘子諷刺了這四個老人的隱士面目:原來再孤高的隱者都還是能羅致到「局」中來逞一逞對博之勢,並獲取相當樂趣的。「橘(局)中之樂,不減商山」就是這樣一個感嘆。質言之:如果不是經常冒著被貶逐殺戮的危險(『但不得深根固蒂,為愚人摘下耳』)又有甚麼好隱的呢?


你從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這一點:人類生而就注定是局中人,爭勝、爭強、爭名利、爭是非,爭一切可爭之物──而所謂「隱」,幾乎要算是不正常的了。


例句:張宜:「好!現在,為了父王的榮耀,我要發動連環攻擊了!攻啊~~~半瓶醋小叮噹來了!」哥哥這時糾正他:「是半瓶醋響叮噹!」「明明是半瓶醋小叮噹!你不要亂講,以為我不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