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貞詠


 


貞娘,鳳陽附廓朱氏,首創花鼓歌。初辱於流寇羅汝才,父迫死節未遂,逃於鄉,藉小鼓俚歌乞食饗黎庶,輯聚流亡,周旋群盜中。尋擊賊,刃創羅賊一目而以身殉。


 


鳳陽花鼓喧高臺,


村曲旦暮穿黃埃。


出泥已渫此身污,


鼙吹唯振高節來。


阿爺迫兒殉名死,


兒獨不死胡為哉?


偷生殘唱萬家和,


鶉衣血紉臨風裁。


忍傳此曲侍樓宴,


深帷短匕豁然開。


賊眸碎取玉腰折,


貞娘俠烈傳埏垓。


 


  


終篇一韻、平聲到底的七言古詩作法,在王漁洋〈古詩平仄論〉裡曾七古訂出了從大量作品歸納而來的創作原則:


 


一. 除了全詩開篇第一句之外,所有的「出句」(單數句)末字必仄,而「落句」(雙數句)末字必平、並且用韻。


二. 另外,這種詩完全不可以夾雜近體詩聲調的律句。甚麼叫「律句」呢?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幾種符合近體詩聲律的句式。


三. 另外,從大約中唐時開始,這種一韻到底的七言古詩大抵「出句」的第二字用平聲字,第五字用仄聲字(倘若第五字用了平聲字,那麼接下來的第六字一定要用仄聲字);


四. 王漁洋也提到:一韻到底的七古「落句」則多以第四字為仄、第五字為平,末三字往往(十之七八)是「三平落腳」──結句一連三個平聲就是三平落腳。試檢韓愈的〈鄭群贈簟〉、蘇軾的〈舟中夜起〉等詩一讀,便知此言不虛。


雖然終篇一韻、平聲到底的七言古詩也有少數不守這個規矩的,然而鑄句盡量不與「律句」相同,這個規矩畢竟應該遵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