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光澄問曰:


有個俗體字我一直很困惑,就是「樑」,
查三民字典是寫:「梁的俗體字」。
但原本的梁就有木字頭了,何必多此一舉再加個木?這字什麼時候有的?是民國以後嗎?
書看的不多,只知道一些明清小說用的是「梁」,如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正應著在下先前所言,做了沒脊梁惹羞恥的事。」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看見那些遊船,有極有的,裡邊雕梁畫柱,焚著香,擺著酒席,一路遊到虎邱去。」


答曰:光說「樑」是「梁」的俗體字似有不分青紅皂白而褒貶之的況味。從「梁」到「樑」事實上有一個文字發展的漫長過程,而這個過程所展現的構字原則又可以普遍用來檢驗許多形聲字的發生、變化和引伸轉用。


「梁」字在金文中就是一個人架木頭(字形如雙木相連或呈井狀,有的金文還加上水形之細節),這是製做跨水之橋的象形。所以「梁」字的本義是橋。


略加引伸,橫跨在兩柱之間、用以負棟者亦即是同一字。用來表現堤堰障水,中空使魚得以通往來,也是「梁」的另一個意思。引伸為物體中央隆起為結構之主,亦作「梁」(脊梁、鼻梁)。這個字之為古代州名、國名、城市名以及姓氏也很早,應該是地貌或地物與「梁」有關之故。作為姓氏的「梁」就是從春秋時代的古國而衍出的。


正因為後人用這個字作為朝代名、作為姓氏,故本字(橋)為假借義(州、國、朝、姓)所專,本字不得不另加形符以明本義。「樑」多了一個木,就是依據「本字為假借義所專,本字另加形符以明本義」這個原則而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