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98老網友珂岩來問:


我ㄧ好友從事幼教工作,日前帶著一班幼稚園的小朋友學寫自己的名字,有個娃兒名叫“沛琦”,我朋友這會兒才知道那“沛”字是:三點水加個“巿”(ㄈㄨˊ )字而不是“市”(ㄕˋ),我朋友傻眼了;那小朋友的父母從小也教錯了,小朋友問為什麼?隔天朋友打電話問我,嘻嘻!我一樣不知道。那就開始從股溝裡搜尋相關解答,也翻開手邊的工具書,希望能得到答案,但總無法如願。


答曰:


「市」ㄕ\在金文和小篆裡屬會意、形聲字,而在今日國語中字典終歸於「亠」部,上面「亠」的可以看做是「ㄓ」(即『之』,行而往也。)的省形。由於是「亠」部,起筆是一個小點。


金文「市」上面是一個「ㄓ」兩邊是「八」,分也,下面作「ㄎ」狀,引也。


小篆「市」上面是去了底橫的「ㄓ」,兩邊沒有那「八」,但是「八」的兩撇和原先金文中「ㄓ」字的底橫合併成「冂」字形,這個「冂」今音讀若ㄐㄩㄥ,說是郊坰也可,說是象徵ㄇ字形的城牆更確當,就是標明大致上市集所在的地點、位置。小篆底下的部分是個「了」字,「了」通古文「及」字。


古文字學家至少有兩個說法認為:以金文解之,則「市」字有人去至某處相集,作買賣時必須要「分引東西」。以小篆解之,則這個地方就是城郊或城垣附近,相聚集後從事買賣。


※      ※      ※      ※


另外就是這個「巿」ㄈㄨ/字,這字在今天楷書裡,當中那一直筆上下貫通,與前一個「市」字不同。


是「韍」的古字,韍者,蔽膝也,整個字就是一個完整蔽膝物件的象形。也寫作「紱」或「革犮」。一說古之蔽膝,即今之圍腰。是古代制式衣物的一部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