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問曰:


張先生,您好, 節目中談到台灣人的工時最長,上學時數也最長, 其實台北縣要增加週三英語時數,最快樂的會是那些無力送小孩上美語班,安親班的弱勢家長們,
多了那週三下午的英語課, 小孩子減少了獨自在家的風險,家長們在長長的工時中能更安心工作. 所有政策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 而這些家長是最沒聲音,也不知如何表達抗議的.
你們反對增加上課時數時,這些無力的家長就更無力了.


答曰:如果只從學校託童的角度看學童上課時數的問題,我別無議論,那就把學校當作「為辛苦的弱勢家長們分憂解勞之地」罷。


我和羅德水先生的討論卻是:中小學學程究竟要不要繼續陷入以考試競爭為唯一手段的教育傳統之中?


事實勝於雄辯,孩子明明可以上更少的課卻學得更多、發育得更好、花錢更少、卻更有效率,這個概念在本節目稍早時曾加討論。那是從一本雅言出版社的書《教養大震撼》說起的。http://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5231829526&Actid=wise&partner=LID=1047&Actid=hotsearch


如何減少浪費的在校時間,本來就是關心個別孩子、也是關心所有孩子的角度。我不知道每週三增加英語時數能讓多少弱勢家長快樂、安心,我只能說:只會在「多上課就會養成更強的競爭力」的邏輯上打轉,卻始終不能研究出更有效能的學習,這是集懶惰與媚俗之大成的教育政策與思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