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天下錄


                   


              從革命家到詩人


 


徐自華(一八七二~一九三五)字寄塵,號懺慧,浙江崇德人。同盟會女會員,南社社員。曾任湖州南潯鎮潯溪女學校長,後與秋瑾至上海辦《中國女報》。秋瑾蒙難之後,親覓遺骸,為主持殯葬,移塚於杭州西泠、復遷西湖。之後結「秋社」,辦競雄女學──「競雄」是秋瑾的別號。


一九○七年秋瑾起義失敗犧牲之後,懷念秋瑾成為徐自華詩作的基調:「一天風鶴公侯膽,四海馨香豪傑頭」這樣的句子就非徒「壯哉」二字可以形容了。


以詩的內容而言,徐自華似乎不可自拔地周旋著秋瑾那著名的絕命之語「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元素,像是:「秋風秋雨愁如此」、「年年風雨慣悲秋」、「秋雨秋風起戰塵」、「再築秋家風雨亭」等等。可知其縈懷繫抱者,不外是「立馬吳山少此」,惋歎哀傷透過一種微妙的對比作用,卻也增加了躊躇滿志的成分。她在一九一一年冬,有〈中原光復重入越中有悼璿卿〉四首。其中最後一首是這樣寫的:


怕到西湖觸我哀,一坯荒土劫餘灰。渡江不覺輕裘冷,風雪山陰兩度來。


這首詩(以及同時寫成的另外三首)完成之後很快就流傳了。但是徐自華的妹妹徐蘊華卻同姊姊說:「這末一首用字還可以斟酌不?」


「怎麼了?」徐自華問。


「『輕裘渡江』頗見粗豪顢頇之氣。」


徐蘊華說得不錯。從原作的立意來看,「輕裘」自然可以解釋成「身上穿著並不足以禦寒的薄皮衣」,所以渡江是頗應感覺其冷的──然而為了故人,仍舊兩度在風雪中前來弔墓,不以寒冷為意,這當然說得通。


不過,在漢語長遠的運用歷史和語境傳統之中,「輕裘」實另有意涵。更多的時候,「輕裘」意味著名貴而足以保暖的細毛皮衣。穿著名貴的皮衣渡江而不覺其冷,兩度前來弔墓,這難道不是在向死節的老同志炫耀革命成功的勝利滋味嗎?


徐自華聞言揣摩了一陣,頗同其說。但是一旦要改作,便不是祇更動一個詞彙就罷了。她沈吟良久,寫下了這個版本:


忍見西湖灩瀲哀,一坯荒土劫餘灰。寒江兩渡寧知冷?絕冷祇堪身後來。


這一改,精神大不同。從小節方面看,既避掉了「度」、「渡」兩同音字無謂犯重,也刪除了輕裘、山陰這樣的贅詞。最重要的是起句「怕觸」之俗恰是一筆勾消。這樣作為「大軸」的一首,便不再是革命家之詩,而乃是詩人之詩了。


昔王仲至見召試館中,試罷,另作一絕題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閑拂塵埃看畫牆。」王荊公見此詩,甚歎愛,仍為改作:「日斜奏賦長楊罷」,且云:「詩家語,如此乃健。」


論者對於王荊公改動了「賦」「罷」的字位,卻不理會明顯犯重的兩個「長」字,總覺得略有蹊蹺。其實大不然也。長年之長、長楊之長,並非一事。白樂天寄劉夢得詩有歎早白無兒之句。劉夢得贈詩即云:「莫嗟華髮與無兒,卻是人間久遠期。雪裡高山頭白蚤,海中仙菓子生遲。于公必有高門慶,謝守何煩曉鏡悲。幸免如斯分非淺,君長詠夢熊詩。」詩中分明重了兩個「高字」,然而注云:「高山本高,于門使之高,二字意殊。」故《三山老人語錄》云:「古之詩流曉此,唐人忌重疊用字者甚多,東坡一詩有兩字『耳』字韻,亦曰義不同。」詩家用心,固不在牝牡驪黃之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