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樓下主題「《水滸108》主題歌」那一欄中琬愉的留言提醒了我:


應該向過去這幾天前往城市舞台看戲的朋友鞠躬道謝,進劇場看戲的觀眾是劇場工作者唯一的慰藉。一連幾天,不斷聽到許許多多「演出還可以更……」的意見,感受到大家把這齣戲當成是自己的作品在關心和呵護著。一定要大聲說一句:謝謝啦!


另外:我們正在往下一個影綽綽的目標前進了。


 


還有署名「7/10」的朋友留言,提及下面的問題:


但我後來好想問幾個問題,
而我最好奇的是傳統戲曲已有部分的去取;
比如「坐樓刺惜」一段,
感覺好像突然間陷入相當長時間的古典,
不知您在編寫這些片段時是採取怎樣的準則呢?
吳興國先生在節目單中有提及此點,
也就是「當代傳奇」在傳統與創新間試著走出的路,
那麼酷炫的《水滸一○八》又是如何誕生的?


答曰:請容我我籠統地說幾句好了。


《水滸108》的每一個episode都有不同的穿插和拼貼比例,在一個放大了的尺度上看,的確會發現每一個段落的「新」或「舊」的程度都不同。有的看來電音搖滾些,有的看來西皮二黃些,有的看來沙特卡繆些,實則談不上「拿捏的準則」如何,總是讓它每一場有些差異、有些衝撞、有些相對的張力。有些時候,是導演改動了劇本的某一個段落之後,編劇再將上下文作一些呼應的更動;有些時候,演員在排練中自己琢磨、發明出來的段子也豐富了表演;「有些時候」──總會出現在下一次的演出裡。


我想是這樣:一次演出一回打磨,也許日子久了,會磨出更行雲流水的節奏罷?編寫劇本是個開始,劇本是在劇場裡才漸漸有機會走向完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