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2說:


 


[杜撰] 公冶長先生說:
據說此「杜」乃北宋之杜默,其為詩多不合律,後人因言事不合格者為杜撰。東坡嘗批杜默的詩,以為是山東學究,飲春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

google上查到日本人做的語源辭典,出處應該是宋王楙的野客叢書

http://gogen-allguide.com/su/zusan.html
我從前隨意瀏覽時,看過一個說法
是指晉人杜預注左傳,不為當時學者認同,時人多嘲為杜撰
  可惜當時沒抄書做筆記習慣  現在就不知從何找起了


 


公冶長說:


 


PK2所說杜撰源於杜默之出處是正確的答案。清趙翼的筆記,忘了叫什麼的,有一條杜撰,說明詳盡。杜默當然是被冤枉的,而我不過是加以引申,幽禮部尚書杜一默。至於杜撰源於晉人杜預之說,我還是第一次聽說,謝謝。


 


 


答曰:


 


這的確不是一個好談的題目。


宋王楙《野客叢書‧杜撰》的確說:「杜默為詩,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為杜撰。」可是後面還有一段兒:「然僕又觀俗有杜田、杜園之說」。杜之云者,猶言假耳。」


宋人魏泰的《東軒筆錄‧卷六》有云:「陳繹晚為敦樸之狀,時謂之『熱熟顏回』。 熙寧中,孔文仲舉制科,廷試對策,言時事有可痛哭太息者,執政惡而黜之。繹時為翰林學士,語於眾曰:『文仲狂躁,真杜園賈誼也。』王平甫笑曰:『杜園賈誼,可對熱熟顏回。』」合坐大噱,繹有慚色。」


這裡的「杜」,習見的說法是歸之於「宋人俗語」。那是因為的確在宋代以前沒見過這個用法。宋代的沈作喆《寓簡‧卷一》:「漢田何善《易》,言《易》者本田何。何以齊諸田徙杜陵,號『杜田生』,今之俚諺謂白撰無所本者為杜田。」


讓我們假擬一個語言傳遞的過程:一定有這麼一次沙龍聚會,許多有學問的人議論著漢學師承的事,有人提到了杜田生──也許有人同意他這一派的解《易》之學,當然也就會有不同意他這一派的解《易》之學。後者或許在談玄辯理時不能招架,便撒起野來,出口便是:「連『杜田生』這個號都是冒充的──他自姓田,卻來冒杜之號!」


質言之:作為一個號的「杜田生」,可別以為他就姓杜,那「杜」字是個假的姓。或者也可以這麼理解:認為「杜田生」是「姓杜,名田生」的話,誤會就大了。這兩個層次的思維說明了:「杜田生」三字容易讓人會錯意,「杜田」二字也一樣──這人是姓「杜田」嗎?這塊田是杜家的產業嗎?語彙經常出入於諸般誤會的旁邊兒,反而變成了「誤會」這個意義的代詞。「杜田」既然成了這個語境之中的一詞,而田園、田園本為家常俗語,何妨再來個「杜園」呢?於是在「杜田」之後,「杜園」也應運而生。


是以當陳繹想在口頭上輕薄一下孔文仲的時候,就故意扭曲了賈誼的背景。畢竟,稍微有一點兒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賈誼是「梁園」裡的賓客,根本沒有甚麼杜園。「杜園」一詞忽然從陳繹的嘴裡冒出來,肯定是陳繹運用了當時的流行語「杜田」,一改而成「杜園」,意中有「連梁園都夠不上」的輕詆氣味。


老實說:我也認為杜撰跟杜預的關係恐怕是訛傳。從田何→杜田生→杜田→杜園→杜撰一路下來,應該就是從杜田開始,把「假借」之意竄了進來。


此外,公冶長兄想不起來的那本兒趙翼的著作應該是《陔餘叢考》,裡頭是有「杜撰」一條。另,《北江詩話‧卷五》則別立一說,以為是陶弘景弟子杜道士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t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